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执法公正 纪律严明
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提炼,共同交流研讨教育教学工作中课程思政推进的经验和基本思路,2020年8月12日下午,信息安全工程系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交流研讨会。会议由信息安全工程系副主任于丽主持。
会议中,冯玉花老师结合《网络犯罪侦查》课程的培养目标讲到,通过参加周末教务处组织的四场线上讲座,听取了复旦大学名师对于不同学科关于课程思政的精彩讲授,对于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有了新的认识。梳理专业知识点,确定该课程的思政主线。在该课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教学团队集体备课活动,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修订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制作融入课程思政的教案和课件。
刘继红老师以《网络安全基础》课程思政为主线讲到,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加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强化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意识。结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学警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做维护网络秩序的践行者。
贺一峰老师结合专业课程讲到,课程思政中强调的“思政”主要是指“育人元素”,不是我们平常讲的“思政”。只要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的都应当是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教师能否就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而言,能否告诉学生你是如何读书的?你是如何进入这个领域的?你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的?其实学生最缺乏的是引导。”这些内容其实就应当是我们所说的“思政”。
木塔里甫·木明老师讲到,课程思政,需要体现思想性和理论深度,所以课程思政必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拓展理论视野、历史视野、现实视野、国际视野,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这就要求教师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程思政也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现实针对性,让学生想听、爱听,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
王亚娟老师从政治实践教学的主要表现和深化教学政治实践属性考虑的问题讲到,国家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出其所期望的人才,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个体从自然天性的发展到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形成,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塑造培养方能达成。目前,我国作为政治实践的教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学目标的政治性规定。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审查与筛选。三是对教师作为国家社会代言人的身份规约,以确立其政治身份。当前深化教学政治实践属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要从现在开始从意识上转变自己的认识,把自己的身份从专业工作者向文化政治工作者转变。二是作为教师要对教学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形成共识,致力于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的角色意涵的研究,帮助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意识。三是在课程知识选择方面要考虑三个基本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对当下青少年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最为适宜。
张莹老师结合《高等数学》课程讲到,高等数学是基础学科,纯理论的课程,以一个小的例子说明课程思政怎样融入到高数课中。高等数学中在介绍“积分”的知识时,可以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以此勉励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写好自己的人生。要做好课程思政,我们就要及时更新知识,借热点时事,引起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对国内外的专业现状了解更透,从而知道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扬起爱国主义的旗帜,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盛国栋主任最后说,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体现知识性、价值性和示范性有机结合,使课程教学上出“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通过本次紧密结合课程思政专题的交流研讨,各位老师通过相互学习、借鉴提升,对创新课程思政手段、开发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信息安全工程系
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