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执法公正 纪律严明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学思”读书会第一次活动纪略

来源: 日期:2018-04-03 浏览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新技术、新现象的层出不穷,获取知识似乎已经成为人人触手可及的一项能力,然而知识如果没有逻辑就不成体系,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不是看几篇文章、读几本教材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将教材中结论性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授变成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并且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逻辑体系、从而完善他们的人格,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将知识内化而后再生产加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给出一滴水的时候,先要有十桶水的储备。

思政部党支部自2017年底开始策划组织系部老师开展读书会活动,旨在通过这种形式建立学习型党支部,研读原著,品味经典,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站位、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

当前新疆社会正在历史性变革的过程中,学院也正在推动综合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政部作为学校唯一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部门,也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筹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目前的思政部而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不是挂一块牌子就完成的任务,而是要求整体的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这就要求思政部的整体“软实力”要有更大提升。

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经过讨论和准备,思政部从本学期开始将持续开展“学思”读书会活动。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本质来看,思政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建立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信仰基础之上的。通过阅读和讨论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经典著作,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和逻辑体系,我们才能更深入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政策,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结合学院党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强化‘四个意识’”主题教育的开展,以及学院党委关于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的安排,思政部主要开展两种形式的读书讨论会,一种是主要针对教师的“‘学思’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经典著作读书会”,另一种是由教师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初心与使命——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活动”。

2018年第一次读书会活动在3月30日下午进行,由高亚滨老师主持,全体思政部教师对两本民族学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华夏边缘》进行了研读。

高亚滨老师在引言中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及其影响进行了介绍。本书是一部在20世纪末探讨“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作者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来探讨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崛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本书影响所及几乎横贯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自1983年出版后,到2007年年底为止,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中,以29种语言出版。

赵卫宾老师对王明珂所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写作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及其影响进行了介绍。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来成为华夏。

其他老师随后对两位老师的解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进行了交流发言。通过研读这两本民族学经典著作,大家对于“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由此对于“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次读书会将由思政部教师组织学警共同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学习和研讨。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党支部

2018年3月30日

热点新闻

学院领导讲授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